配资开户平台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
理由是他腐化青年,创造了新神,不信国家规定的神。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因为他太爱真理了,他太爱智慧了,他找人辩论,常常将人辩得哑口无言,但凡谁说自己有智慧,说自己知道什么,他就上门单挑,他就想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
其结果就是,敌人完败。
当官的,被他驳得颜面扫地,威严尽失;写诗的,被他驳得面红耳赤;经商的,也禁不住他的省察,他们追求的东西被说得一文不值。
他一人一口,天下无敌。
然而,就像小说里,他单人提剑,挑战天下武林的领头人,名声越来越大,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被群起而攻之,死于某次有预谋的埋伏。
苏格拉底被告到了法庭,死亡当前,陪审团告诉他,只要他改过自新,停止追求真理,就放他一马,但他拒绝了,最后被判死刑。
他在法庭上的申辩,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而辩驳,他坚信自己做得没错,他把法庭当成一个讲堂,告诉人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他说: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01
在申辩之初,苏格拉底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以及他为什么会被控告。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叫凯瑞丰。
这个凯瑞丰,有一次去德尔斐神庙,发神经似的发了一问:
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
神庙的女祭司皮提亚对此回答道:
没有人更智慧。
祭司是神在人间的代言,她的话,就是神的话。
苏格拉底听说后,就开始寻思,这则神谕究竟是什么意思?
神不会说假话,他说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可苏格拉底自己知道,他无论在大小事情上都不智慧。
苏格拉底不懂,所以他决定,去找一个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智慧的人,然后配资开户平台向神谕展示:
此人比我智慧,您却说我最智慧。
他想证明神谕有误。
于是,他找到一位政治家,此人以智慧著称。
苏格拉底和他辩论,考察他的智慧。
最后,苏格拉底发现,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他智慧,他自己尤其这样觉得,但他其实并不智慧。
离开后,苏格拉底想,自己确实比这个政治家要智慧一点,因为他们两个人可能都不懂什么才是高贵美好的东西,但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根本不懂,而政治家不懂却自以为懂。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不知道。
随后,苏格拉底又去找了另一个人,这个人据说要更加智慧。
可是结果还是一样,在苏格拉底的考察下,发现并非如此。
他不断地寻求智慧的人,与他们辩论。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说:
遵从那位神明做了一番探究之后,我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几乎都最差劲,而另外那些看上去更低贱的人,却因为明智,反倒更平和持中一些。
他只是想寻求一个答案,可是在别人看来,他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给他们难堪,苏格拉底辩论越多,怨恨他的人就越多。
为了真正的智慧,他得罪了世俗。
02
苏格拉底自己也感受到了,记恨他的人越来越多。
他也因此恐惧,痛苦。
可是,苏格拉底还是觉得,必须把神明的事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为此,他不怕得罪人,不怕奔波,他的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外在的好处,是一份苦差事。
拜访完政治家,他又去拜访各种类型的诗人,希望能找到比自己智慧的人。
于是,他找出那些诗人最好的诗,一如既往,去向这些诗人请教,他们这些诗,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本想跟这些诗人学点东西,可是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对于自己亲手创作的诗歌,诗人们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苏格拉底明白了:
他们创作诗歌,靠的不是智慧,而是靠某种天赋和神启。
他们虽说了很多美妙的话,其实并不理解自己所说的东西。
可笑的是,这些诗人凭借自己的诗作,就觉得自己是聪明智慧的人。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行为,让他得罪了诗人这个群体。
有个叫阿里斯托芬的人,写了一个剧本《云》,专门讽刺苏格拉底。
但苏格拉底还不死心,而是不断寻找,他去寻访手艺人。
可是他发现,这些手艺人居然跟诗人犯有同样的毛病,由于能出色地完成老本行,就觉得自己在其他事情上也是智慧的。
发现了这些,苏格拉底就自己问自己,究竟应该活成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还是要像其他人那样,明明无知却自以为知道?
最后,他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是做苏格拉底。
从众,可以走一条很多人都走的路,做自己,就是走一条从未有人涉足的道路。
03
此后,苏格拉底依旧这样,不停地找人辩论。
他最后慢慢也明白了:
实际上只有神明才是智慧的,而那条神谕的意思,不过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大价值,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
但苏格拉底觉得,这是神对他的某种启示,希望他这样去过,希望他爱智慧。
为了追寻智慧,他既没有参与国家政治,甚至连家里都顾不上,落得一贫如洗。
可是他的做法实在得罪人,实在遭人怨恨。
怨恨他的人就诽谤他,造他的谣。
有人说,苏格拉底痴迷于研究地上和天上的东西,是无神论者,他能言善辩,还要用这些东西腐化年轻人。
苏格拉底反问,他究竟做了什么,教导了什么,竟然能腐化年轻人?
人们却无言以对。
最后,美勒托斯、安虞托斯和吕孔联名控告苏格拉底。
美勒托斯是诗人的代表,安虞托斯是匠人和政治家的代表,吕孔是演说家的代表。
控告的罪名就是,苏格拉底败坏青年,不信城邦所信的神。
针对这些,苏格拉底开始了自己的申辩。
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遵循神的旨意,他希望人们能变得更好。
他和控告他的人当庭对质,让控告他的人哑口无言,最终强词夺理,诉诸道德和权力。
苏格拉底还说:
假如我被判有罪,恰恰是在于大众的诽谤以及他们的嫉妒。
还有一些好人,也由于这种原因获罪,这种事情还会继续,不会到我为止。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传统,一些新的思想,因为违背了某些传统,总是遭遇排挤。
基于这种原因,那些特立独行,想活出自己的人,总是要面对来自世俗的挤压。
04
做完最重要的申辩,苏格拉底又重申了自己的立场。
追求这种事业,让自己身处死亡的危险中,是不是傻?
但苏格拉底觉得,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做事的时候考虑事情是不是正义,行为是不是勇敢高尚,而不是考虑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苏格拉底觉得,他所做的事情,就是神对他的要求。
人家告诉他,只要他乖乖听话,不再追求智慧,不再追求真理,那就放过他。
但苏格拉底说: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只要我能够,就绝不会停止热爱智慧。
他还质问在场的人:
只去关心如何才能赚取尽可能多的钱财、名望和荣誉,却既不关心也不思考明智、真理以及如何让灵魂尽可能变得最好,难道你们就不感到羞愧吗?
他告诫人们:
我四处奔走,所做的不过是劝说你们,无论青年还是长者,不要如此强烈地关心身体,也不要如此过度关心钱财,甚至超过关心灵魂、关心如何才能使之变得最优秀。
为了真理,百死不悔。
他说,要是处死了他,就很难再找到他这样的人了。
他不惧怕死亡。
他拒绝让家人来到法庭,因为他不希望家人在法庭上为他求情,以博得怜悯。
为什么呢?
苏格拉底说:
因为我的确信神,控告我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我把我交给你们,也交给神明,请按照对我也对你们都最好的结果来判决。
苏格拉底的第一次申辩结束后,在场的500名审判者,开始进行投票,觉得苏格拉底有罪的票数和觉得他无罪的票数,相差不多。
500人组成的审判团,在审判苏格拉底。
可苏格拉底,却在审判整个世界。
05
第一次申辩结束,尽管苏格拉底说了很多充满嘲讽的话。
但投票结果依然相差不多。
苏格拉底需要被定罪,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处罚方式,由控辩双方各自提出一种。
控告苏格拉底的人,提出了要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可以提出自己觉得合理的处罚方式,由审判团最终决定采用哪一种。
苏格拉底开始了他的“反提判”。
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建议,让他拿出一大笔钱当罚金,苏格拉底拒绝了。
他反问:
我又该向你们申请什么样的反提判?
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有罪,因此,任何惩罚对他来说,都像侮辱。
不管他提出了怎样的惩罚方式,都是在承认他犯罪了。
他说:
我出现在这些场合,是为了试图劝说你们每个人,不要关心自己的身外之物胜过关心自己如何才能变得尽可能良善和明智。
因此,苏格拉底觉得,他不但不是雅典的罪人,反而还是所有人的恩人。
所以,他提出的“反提判”就是:
罚他去主席餐厅免费吃喝。
这不是惩罚,这是至高的荣誉。
可是苏格拉底用这种方式说出来,简直就是对所有人的嘲讽。
不仅如此,他还说:
人世间最大的好事的的确确就是每天都能讲论美德,讲论你们听到的我在省察我自己以及在省察其他人时所谈过的其他东西,对人而言,缺乏省察的生活根本不值得过。
他扬言还会继续省察他人。
在最考验人的舞台上,他却向人们展示了,人应该如何生活。
那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去做该做之事,绝不因外在的困难而妥协,真理不该屈服于生活。
06
在第二次申辩上,苏格拉底彻底惹恼了陪审团。
这一次投票,除了少部分人依旧觉得苏格拉底无罪,大部分人都赞成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他在法庭上进行了第三次谈话,他觉得,雅典人处死他,就是犯罪,他们将背负骂名,因为他们杀死了一个好人,一个爱智慧的人。
如果苏格拉底愿意,说些好话,其实他完全可以活着。
但苏格拉底说:
我宁愿选择因这样的申辩而死,也不愿意采取另外的方式申辩而生。
苏格拉底觉得,比起逃离死亡,逃离卑劣才是最难的,因为卑劣比死亡跑得更快。
他对500人组成的陪审团说:
我如今就要走了,因为你们判我死刑,但那些控告我的人,却要被真理永远判定为邪恶和不义之徒。
人们觉得,杀死了苏格拉底,就没有人再盘诘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就可以不必省察自己,可是他们错了。
因为人的灵魂,渴望高洁,灵魂就是自己的盘诘者,我们可以欺骗所有人,却没法欺骗自己。
苏格拉底说:
那种最高尚也最容易的摆脱方法,不是打压别人,而是努力把自己变得尽可能良善!
他跟人们谈死亡,谈自己对死亡的态度。
他还对所有人说,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不要关心钱财及其他外在的东西,胜过关心美德,希望他们不要自以为知道却什么也不知道。
他告诉所有人,如果他们关心钱财胜过关心美德,什么都不知道却自以为自己知道,那就请所有人:
就请你们惩罚他们,像我折腾你们那样去折腾他们,也就是去谴责犬子们,就像我谴责你们那样:谴责他们没有关心那应该关心的东西,谴责他们自以为有多了不起实则一文不值。
分别的时候,他还说,我死了,你们还活着,但究竟那种命运更好,唯有神能裁决。
苏格拉底死了。
但他却永远活着。
这世间纷纷扰扰,吵吵闹闹,外在的声音太喧闹了,以至于人们竟没法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可怕的是,外在的喧闹声慢慢就代替了内心的声音。
人们失去了某种最真实的东西。
指导我们生活的,可能不是我们的灵魂,而是外在的声音,是大数据,是标准、传统和习惯。
07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成了那个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洞穴理论(囚徒困境)。
讲的是一群人从小被困在山洞里,面朝洞壁,背朝洞口。
洞口有火光,将一些物体的影子映在洞壁上,久而久之,这群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的囚徒,就觉得这些影子,都是真实之物,毫不怀疑。
直到有一天,一个人逃出了山洞,才发现外面的世界花花绿绿,大树那么鲜活,起初,他怀疑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与他在山洞中的所见完全不同,但他仔细去摸了摸,又仔细看了看,终于确定,这是真的。
他跑回山洞,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山洞里的人,可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他们杀死了这个人。
可是当那群人也试着走出山洞,才发现外面真的有一个更大的世界,然而,看着这个世界,有些人感到恐惧,又退回了山洞,仅有少部分人,继续在这个更大的世界里探索。
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困住自己的“山洞”,由于我们太习惯这个山洞里的一切了,就觉得它是真实的,而对某些新的东西,总是难以接受。
最后,困住我们的“山洞”,成了我们的舒适区,甚至我们都不愿意走出去,尽管我们都知道,人生还有一片更大的世界等着我们探索。
然而,谁都知道,探索未知,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情,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种探索的乐趣,不怕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乐趣。
苏格拉底看到了困住人们的“山洞”,他试图让人们走出来,可人们杀了他。
苏格拉底的审判,大概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审判,500人组成陪审团,在审判苏格拉底。
可是很多年过去了,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位置,似乎反过来了,不是陪审团在审判苏格拉底,而是苏格拉底在审判所有人,他们用传统审判他,他却用灵魂审判他们。
苏格拉底的申辩,也不像是申辩,而是一篇教谕。
他这么说,就这么活。
他始终在省察自己的生活,希望过一种真正值得过的人生,当死亡来临,就觉得死亡并不可怕,人人都会死,可怕的是没有好好活过。
08
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间,人们的内心,经常焦虑不安,不知道怎么选择,于是就什么都想要,人越活越累,人生越来越卷。
可是很多年前,苏格拉底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质还比较贫乏,苏格拉底走在大街上,还能感叹,原来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富裕吧。
突然想到一个故事,一群人在拼命的往前赶路,有个人停下来,在路边,有人问他干嘛不走,他说走得太快,灵魂还在后面,他要停下来等等灵魂。
也许,我们也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去跟他聊聊天,说说话,跟他看看云,听听鸟,然后,结伴而行。
Powered by 温州实盘配资_股票在线配资_线上股票配资门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